王時齊提到,陸配相關權益近期成為政壇朝野關注焦點,這是否對於海基會構成壓力。
假設一台32吋液晶螢幕,和一台32吋電子紙看板,播放一樣的素材,更換畫面靜止後,液晶螢幕的耗電量數是34瓦,電子紙看板的耗電量數是0.4瓦,電子紙看板的耗電量,僅僅只有液晶螢幕的1/85。而「雙穩態」簡單來說,就是只有在更換畫面時,電子紙才需要耗電,即使停止供電,畫面依然會保持靜止但不會消失。
直到2009年,永豐餘集團旗下的元太科技收購了E Ink公司,出身MIT的黑科技結合元太的實務經驗,這項劃時代的產品終於橫空出世而「雙穩態」簡單來說,就是只有在更換畫面時,電子紙才需要耗電,即使停止供電,畫面依然會保持靜止但不會消失。融合化學、物理學、電子學等領域知識,電子紙護眼更節能 電子紙是用電子墨水(Electronic Ink)技術製造的顯示器,電子墨水是由數百萬顆微膠囊構成,每顆微膠囊的直徑大約和一根頭髮一樣,微膠囊內的透明液裡懸浮著帶著正負電的黑白粒子,通電之後,利用正負電相吸的原理,控制粒子移動到膠囊的頂端,使用者就能夠看到黑白粒子排列組合出來的畫面。Photo Credit:E Ink元太科技 E Ink電子紙技術讓零售商能即時更新產品售價,還能顯示圖像、購買評價、庫存水準或是競爭者售價等資訊。這是因為電子墨水微膠囊中的色素粒子在失去動力的瞬間,會靜止不動,因此畫面並不會消失。
2007年,亞馬遜(Amazon)推出了Kindle電子閱讀器,不僅動搖了紙本書籍刊物的生態,也讓大眾對電子紙的認知,鎖定在一塊四四方方的電子裝置上。但其實,電子書閱讀器的誕生,只是帶動「電子紙」(Electronic Paper,簡稱ePaper)技術起飛的觸媒。既不是當事者的親人、也不是他們的師長,身為社會公民的我們,可以做哪些事情呢?不只是針對被害者,而是要從根本地理解加害者又是身在怎麼樣的處境。
在衛福部保護照護司今年 4 月的輔導調查中顯示,由於政府單位提高性侵害防治的管轄標準,通報的來源最高比例來自於警政、教育以及醫院,但對受害者來說,若是遭受性侵的狀況東窗事發,不僅會破壞當事人原先的生活圈,更有可能因為他人的閒言閒語,對當事者造成更嚴重的二度傷害,最終形成的結果就是個案通常面對此情形,都會因為難以對輔導人員自我揭露,反而會傾向和「身旁同儕好友」傾訴,而不是能夠實質給予輔導的相關單位,透過統計我們更發現,被害人的年齡越小、與加害人的熟悉度越高,通報比例會因此降低,學者也指出,或許在考慮倖存者的身心狀況之下,可讓個案自行選擇是否要通報和接受輔導。為預防性侵事件猖獗,身為公民的我們須擁有的集體意識 研究指出,有 53% 的加害者在 18 歲以前就有過相關念頭,於是學校與家庭成為性侵議題中最舉足輕重的角色。你知道嗎?在台灣,每 30 分鐘就會發生一起足以影響人一生運行的「性侵」事件。Photo Credit :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在家庭現場,黃健助理教授指出,作為家長除了需時刻關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基本生活模式是否有異樣之外,在接收到孩子的傾訴時,應該以鼓勵「自己是有能力可以改變」,取代不必要的指責。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黃建助理教授提到,在幼時有遭受過性不當對待經驗的倖存者,在成長過程中除了身心靈會相較沒有安全感之外,在未來展開情感關係時,也會難以輕易對另一半展現信任,面對人群時,也會有情緒與行為掌控能力失序的狀況產生。當孩子向您說出他(她)的受虐遭遇時,勵馨基金會賴文珍在《兒童自我保護預防教育》一文中分享我們可以這樣做: 保持平靜 相信兒童,不只是認知上的相信,是內在深深的相信 相信兒童沒有責任 稱讚兒童的勇氣 傾聽、接納、不指責、不批判 面對現實,與兒童一起面對已經受虐的事實,而不是告知孩子:睡一覺就沒事了、哭一哭就沒事 不批評施虐者 延伸閱讀 衛福部保護照護司-社會安全網保護通報 《兒童自我保護預防教育》 《關係的責任》:在兒童性侵事件,強調關係體責任的人如何站得住腳?。
不只是性議題,過往的經驗會演變成一個人在生命中找不到自我認同的困境,除了尋求親密關係的依存,也會想透過「他人」來找到真正的歸屬。在校園現場,校方除了應該要對性教育進行更客觀的教學,師長本身也應該以自我進修來化解對性議題的誤解,發生事件時,比起挖掘當下的所有細節,更應該關注被害者的身心靈狀況是否能承受所謂的「關心」、加害者的壓力或是家庭狀況是否有異狀。而加害者也會因為藉由性行為壓迫較為弱勢的群體,而在心理與病理上皆獲得滿足,造成無法輕易斬斷的惡性循環。孩童從小就被教育長輩在關係中是具有「威信」的權力不對等關係,於是當孩童在遭受性不當對待時,往往都會因為對方之於自己的上下地位,而不敢輕易伸張,尤其當家內性侵發生時,對性一知半解的孩童,不只無法理解此行為是「侵犯」、覺得「怪怪的」、「不舒服」,更多則是因為對大人的敬畏心態,而不得不容忍。
大眾通常會期待受害者在遭受性侵後能「更有危機意識」,但他的實務經驗發現,童年失敗的揭露經驗,會讓被害者有極大可能放棄爭取與為自己發聲,甚至會因為自我厭惡而放棄掙扎。除了從自我漸漸沖淡對性污穢的思維之外,對於他人的傷痛更應該謹言慎行,不同的個體之間要去理解彼此的感受屬實不易,但在不求完全接受的前提之下,每個人都應該設身處地尊重彼此的艱難,「建立一個不過度貼標籤但有警惕性的社會共同價值」,或許會是減少性侵事件的其中一個較為治本的方式。在習慣對性有污名化思維的東方社會,對於女性的被害人,不熟知情況的人經常會檢討被害人的穿著打扮或是行事風格,來定義受害事件,男性的被害者,則會被一句「男生被看一下又不會死」來搪塞對方的痛苦,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若是性侵事件和衣著有著正相關,那為何 6 至 12 歲的國小孩童,在穿著校服的情況下仍會被性侵呢?或許身為公民的我們也應該要正視他人的經驗,並以更宏觀的角度來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痛苦。Photo Credit : 衛生福利部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黃健助理教授。
不過,這也產生了另一個問題,政府雖然加強了通報的配套措施,也鼓勵倖存者接受輔導,但為何作為當事人,大家都不願意揭開傷疤向前邁進呢?原因非常單純卻也相當複雜:「社會風氣」。Photo Credit : 衛生福利部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羅燦煐教授。
Photo Credit : 衛生福利部 Photo Credit : 衛生福利部 衛福部公布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受理性侵害事件的統計圖像。根據衛福部保護司近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不只性侵案通報的數字驚人地高,其中更有約有 6 成的受害者為18 歲以下的兒童及少年,而加害者將近 8 成為「兒童所認識的人」。
而透過黃軍義教授在 2015 年發表的論文《男性性侵害循環的發生機制》調查數字裡,更揭露了「性侵害循環理論」,男性性侵倖存者未來成為加害者的比例,比起未遭受相關對待者要高出 4 倍之多,邱惟真教授 2016 年發表的《臺灣少年性侵害循環影響因子與司法處遇之探討》研究中,也顯示 47% 的受害者,曾出現過性侵害他人的行為1978年4月駐台灣的美軍顧問團成員大批束裝返國。2023年美軍恢復常駐台灣,雖然任務只是協助台灣軍隊演訓,角色不比台美邦交時代的「美軍顧問團」肩負執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及台美國防部間聯絡事宜,但軍事人員常駐具有主權的意涵,而非僅止於軍火交易配套服務的商業性質,即使這些交流活動不被台美雙方政府直接證實,美軍駐台仍具有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的事實主權的效果。因此從2023年起,美國「特種作戰部隊聯絡組」就常駐桃園龍潭特戰指揮部營區,協調所有在台灣的美國特種作戰活動,還有監督美國暫存於台灣的高價值設備和訓練資源,例如協助台灣特戰部隊使用的微型無人機。據此,2023年4月美軍派遣近200名現役教官駐台,多數進駐陸軍新訓中心及後備旅協助訓練國軍。在特殊的兩岸關係背景下,美軍顧問團的角色可說是台美關係的晴雨表。
1951年4月,「美國軍事援助顧問團」(American 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 MAAG)開始在台運作並協訓國府軍隊。在駐軍問題上,過去美軍駐台是在台美之間有邦交甚至《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條件下進行的。
該團人數於1951年駐守台灣時只有連同團長的12名軍官,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美國軍士官大量來台,到1955年3月3日《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時,美軍駐台軍事顧問團人數已超過2500人。在1958年八二三炮戰主戰役期間的44天內,國軍與協防的美軍顧問團陣亡約450人。
駐金門美軍顧問也持續指導國軍觀測、運補與射擊,至今仍留有1958年美軍顧問團軍官在金門視導國軍操演8吋榴彈砲的影片(Kinmen Island〔Quemoy〕Free China, 02/24/1955 -03/03/1955)。1972年2月尼克森(Richard Nixon)訪問中國簽訂《上海公報》,確立雙方關係正常化的基調。
考慮到2023年4月美軍恢復駐台協助台灣軍隊演訓,甚至從2024年開始在金門、澎湖協訓國軍官兵,這些事態的發展對於金馬以及台海安全情勢將造成何種影響?未來又可能如何發展?或許可以從歷史中找到線索。1954年九三砲戰期間,有2名在金門服務的美軍顧問團成員殉職。1954年12月《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美軍顧問團派遣陸軍小組進駐馬祖,協助作戰訓練、監督美援物資,以及兼任指揮官之顧問。1973年美中互設聯絡辦事處,發揮實質的大使館功能。
2023年7月美國拜登政府更首次以總統撥款權(PDA),提供我3億4500萬美元的軍事援助,項目包括MQ-9A無人機、標槍反裝甲飛彈、人攜式刺針飛彈訓練儀等。文:蔡政修(Tsai Cheng-Hsiu,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2024年3月初美國軍事新聞網站《SOFREP》報導,美國陸軍特種行動部隊「綠扁帽」已從2024年開始常駐台灣,在包括金門及澎湖的兩棲偵察營協助訓練台灣特戰部隊。
報導還指出,將有愈來愈多美國特種作戰部隊聯絡組(U.S. Special Operations Forces Liaison Element)人員駐紮台灣,肩負在陸軍航特部兩棲偵察營與高空特種勤務中隊基地的聯合訓練任務。由於中共要求美國與台灣斷交、廢約、撤軍,作為雙方建交的條件,美軍顧問團對國軍不再提供支援與協助訓練,轉型成純粹的諮詢機構。
2024年後,美國「綠扁帽」部隊人員更開始常駐金門與澎湖的兩棲指揮中心,他們的任務包括與台灣精銳部隊定期進行訓練演習。1977年底,駐防馬祖美軍顧問組人員裁撤。
1975年3月26日駐金門的美軍顧問小組撤出。2021年開始台美啟動「特戰合作組」常駐輔訓,由美國派遣現役美軍人員來台輔訓國軍特戰部隊,並由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安全合作組的特戰聯絡官指導管制。從過去北京與美國建交開出的三個條件:與中華民國斷交、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及撤出在台美軍等三個面向來檢視當前台美關係的發展。配合PDA軍事援助與我對美採購武器項目,美軍也在我國正式成立「聯合訓練小組」(Joint Training Team),統合我三軍對美採購新型武器換裝訓練,強化三軍聯合作戰能力。
因應中共對台威脅日益升高,2022年底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內容納入《台灣增強韌性法》(Taiwan Enhanced Resilience Act),要求自法案生效起五年內向台灣提供100億美元軍援,並深化與台灣軍事交流。1978年12月美國卡特(Jimmy Carter)政府宣佈與中華民國中止外交關係後,美軍顧問團隨即停止在台任務,並於隔年3月1日全數撤離
由於中共要求美國與台灣斷交、廢約、撤軍,作為雙方建交的條件,美軍顧問團對國軍不再提供支援與協助訓練,轉型成純粹的諮詢機構。2024年後,美國「綠扁帽」部隊人員更開始常駐金門與澎湖的兩棲指揮中心,他們的任務包括與台灣精銳部隊定期進行訓練演習。
1973年美中互設聯絡辦事處,發揮實質的大使館功能。1972年2月尼克森(Richard Nixon)訪問中國簽訂《上海公報》,確立雙方關係正常化的基調。
本文由顺水行舟网三亚市崖州古城举行20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顺水行舟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光伏双反危机阴影下 看中小企业如何自救”